为什么人人想要中国武器股票小额配资
北京丰富的产品线和“不带条件”的政策,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军火贸易
当华盛顿及其欧洲盟友占据媒体头条时,北京正在悄然打造另一种同样重要、却更低调的网络——一个以“买得起、拿得到、能合作”为核心,尤其面向全球南方的军火体系。
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(SIPRI)2020–2024 年的数据揭示出全球失衡:美国一家就占据了 43% 的军火市场份额,比五年前提高了 8 个百分点;法国以 9.6% 位居第二;俄罗斯的份额则从 21% 暴跌至 7.8%。中国排在第五,份额微降至 5.9%。
数字看似平淡,背后却是巨变:中国军工对进口的依赖迅速下降,2015–2019 年间还占全球武器进口的 5.1%,到 2020–2024 年只剩 1.8%。换句话说,中国卖出去的越来越多,却几乎不再需要向别人买。
过去五年,北京向 44 个国家交付了主要武器,其中近三分之二流向巴基斯坦——从 JF-17 战机、054A/P 型护卫舰到 Hangor 级潜艇、无人机和先进防空系统,应有尽有。2024 年,巴基斯坦 81% 的武器进口来自中国,两国合作已超越军贸,延伸至联合生产、人员培训和作战理念。
巴基斯坦只是冰山一角。除伊斯兰堡外,塞尔维亚(占中国出口 6.8%)已采购 FK-3 防空系统和 CH-92A 无人机,成为少数敢于跳出北约供应链的欧洲国家;泰国(4.6%)买了坦克和舰艇;孟加拉国、缅甸则依赖中国提供教练机、轻武器和装甲车。
在非洲,尼日利亚、阿尔及利亚进口坦克、导弹和无人机;在中东,伊朗、阿曼、沙特采购无人机和导弹系统;在南美,委内瑞拉、玻利维亚获得中国军用车辆和轻武器。北京已在所有大洲——包括欧洲“后院”——埋下自己的脚印。
非洲最能体现中国角色的上升。2020–2024 年,中国提供了非洲 18% 的武器,仅次于俄罗斯的 21%,领先于美国的 16%;在西非,北京已超越莫斯科成为最大供应方。
在亚洲,中国是第三大出口国,占区域进口 14%,仅次于美国(37%)和俄罗斯(17%)。许多国家并未被西方的“中国威胁论”吓退,反而采购北京提供的无人机、坦克、导弹系统,乃至先进战机。
一个典型案例:印巴冲突期间,中国制造的 J-10 战机据称击落了多架法国“阵风”——后者被视为世界顶尖战机之一。这一结果引发全球关注,印尼国内随即加速讨论是否采购同款 J-10。
无人机仍是北京最抢眼的明星产品。“翼龙”和 CH 系列无人机畅销中东、非洲等地,填补了美欧严格出口管制留下的空白。然而中国的角色远不止无人机:其军火目录已覆盖几乎所有作战领域——JF-17 和 J-10 战机、VT-4 坦克、护卫舰、潜艇、导弹艇,以及 FK-3 防空系统,加上 AI 无人机、卫星监视等军民两用技术。放眼全球,只有美、俄能拿出如此完整的“菜单”。
对许多国家而言,北京的魅力在于“价格+政治+伙伴”三重吸引力:
• 更便宜、交付更快——对预算紧张的国家而言,时间往往比金钱更贵;
• 不带政治条件——不像美欧合同常附加人权、最终用途限制;
• 愿意分享——从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 JF-17,到在沙特设厂生产无人机,中国乐于技术转让和本地制造。
由于不受瓦森纳安排、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等西方机制的束缚,中国还能出口别国不愿卖的武装无人机,成为寻求能力与自主的国家首选供应商。
当然,中国也面临障碍:自 1979 年以来未经历大型战争,武器实战表现存疑;西方刻意阻断与北约系统的互通;供应链仍脆弱——德国一度拒绝为中国出口泰国的潜艇提供发动机,项目因此拖延数年,直到今年 8 月曼谷才同意改用中方替代方案;质量、维护、零配件等问题亦常被提及。
政治阻力同样存在。在许多地区,买武器首先是站队,其次才是性能或价格。这让中国仍严重依赖巴基斯坦等传统伙伴,难以打进更具战略分量的市场。全球军贸呈现“非此即彼”的格局:大多数国家要么买中国,要么买北约,很少兼而有之。能横跨两边的,目前只有巴基斯坦、沙特、泰国等少数几国。若无法逐步消解这种阻力,中国军工仍难撼动美国制造商的全球触角。
不过,中国扩大军贸并不必然带来政治或军事结盟。俄罗斯、伊朗等战略伙伴并未大量采购中国武器;而像伊拉克、尼日利亚这样的大客户与北京的战略合作也有限。真正的深度关系出现在贸易与外交重叠之处——巴基斯坦、泰国、柬埔寨、孟加拉国——军售与联合训练、政治协调相辅相成。
中国短期内仍难在销量上超越美国,但这从来不是北京的目标。与其追求数字,北京采取的是务实策略:为那些希望摆脱西方束缚的伙伴,提供可靠、可负担、政治中立的防务方案。中国不仅是在卖武器,更是在赋予各国做主权选择的能力。
(作者:拉迪斯拉夫·泽马内克股票小额配资,中国—中东欧研究所非常驻研究员、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)
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