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段上海公安交管部门整治残疾车违法的视频,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,引发公众关注。事实上,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残疾车交通乱象由来已久,交通违法多、从事非法运营等问题,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的一块“心病”。
一边是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,一边是交通安全与法规红线,如何在两者间寻求平衡点,是对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考验。
“黑三轮”的“黑”与“难”
日前早高峰,轨交11号线某站点出口,刚刚从地铁站出来的年轻女士,跟一辆提前等在此处的红色残疾车问价。这样的场景,在上海部分轨交站点附近并不罕见——俗称为“黑三轮”的非法营运残疾车,作为低价、短途交通运输工具,穿梭在城市街巷。
“黑三轮”的“黑”,核心在于非法营运与违规改装,同时也伴随闯红灯、逆行、占用机动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。除了出没在老旧小区周边的轨交站点,城隍庙等景点区域也能见到。今年暑期,黄浦公安交管支队联合交通执法部门、派出所开展整治,严厉打击了残疾车无牌上路、不按规定行驶等违法行为,非法营运、乱骑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。
通常情况下,“黑三轮”一次收费5-10元,乘客主要为短途出行人群,一些通勤族成为常客。“坐‘黑三轮’,十分钟就能从地铁站到家,比打车便宜。”市民曹剑坦言,选择 “黑三轮”实属无奈,小区到最近的地铁站步行需20分钟,早晚高峰共享单车一车难求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缺口,让“黑三轮”有了生存空间。
更隐蔽的问题,在于残疾车的违规流转。“有残疾证的人买车后租给别人,每月收1000元租金,自己不用承担风险。”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部分健全人通过租借残疾车从事非法营运,甚至形成“车主-中介-驾驶员”的流转链条。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明确规定,非下肢残疾的人不得驾驶残疾车。
据统计,目前上海登记在册的残疾车共3.8万辆。根据法律规定,本市对符合国家和本市标准要求的残疾人机动(电动)轮椅车实行产品目录管理制度。“残疾车的设计初衷,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捷代步工具,而非营运载体。”专业人士介绍,残疾车上的“座位”本质是工具箱,按规定严禁改装成载人座位,但不少“黑三轮”为了营运,私自加装座椅,甚至改装动力系统,存在极大安全隐患。
更棘手的是执法中的“隐蔽性”与“对抗性”。如今,不少“黑三轮”以服务“固定乘客”为主,驾驶员与乘客提前约定时间地点,甚至采取“包月服务”,比如每月 300 元,负责接送乘客上下班,执法时乘客往往会打掩护,说是“朋友帮忙”,很难取证。
2.6万违法背后的治理探索
残疾车非法改装后载人,超出了车辆设计的安全技术条件所能保障的范围,再加之对交通规则的漠视,对驾乘人员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都构成安全威胁。
今年1月10日11时20分许,沈某驾驶残疾车载着曾某,在沪南路莲振路路口从非机动车道内由南向西转弯过程中,与一辆由南向北的小客车相撞,导致沈某抢救无效死亡,乘客曾某受伤,小客车受损。在该起事故中,沈某驾驶的残疾车转弯未让直行,还私自加装后座、违法搭载乘客。
这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,充分显示了残疾车交通违法的严重后果。“残疾车闯红灯、逆行、占用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。”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事故支队民警周闽琪告诉记者,由于部分残疾车驾驶员安全意识薄弱,且车辆改装后操控性下降,事故风险远高于普通非机动车。
即便如此,上海公安交管部门对于残疾车的交通违法行为仍坚持从严执法管理,守护安全和法律底线。记者从本市公安交管部门获悉,今年以来,全市共查处残疾车交通违法2.6万起,同比上升31.5%。公安交管部门在路面管理中一旦发现涉及“非法营运”情况,会及时将线索移交给交通执法部门,配合主管部门调查执法。
整治的成效逐步显现。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上海涉残疾车交通事故中,亡人数同比下降40%,伤人数同比下降12%。
除了强化整治,公安交管部门还将管理触角进一步延伸,推进“靶向宣教”。“我们在逐步推进违法残疾车‘一人一车一档’管理模式”,市公安交管总队勤务支队张超介绍,“为每辆有违法记录的残疾车建立专属档案,记录车辆信息、驾驶人及乘客信息、违法记录等,民警可根据档案信息,对有违法记录的车主重点提醒,对生活困难的车主联合社区提供帮助。在宣教过程中不断沟通,遇到问题及时解决,既增进了信任,也让管理更有温度”。
然而,交通违法管理只是治理残疾车社会性问题的一个方面,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特殊群体的生存权益、市民出行需求与城市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。
在专业人士看来,残疾车乱象背后南京股票配资网,是部分残障人士及家庭成员出于生计的选择,以及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出行需求的客观存在。“仅靠公安交管部门在路面执法处罚,难以根治残疾车的非法营运和交通违法乱象,需要交通委、民政、残联、街镇等相关部门协同参与,探索走出兼顾法理与人情、保障安全与生计的长效治理之路。”
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